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武汉市对外商投资企业收费管理办法

时间:2024-06-17 08:33:15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264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武汉市对外商投资企业收费管理办法

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对外商投资企业收费管理办法

武汉市人民政府令第88号


  现将《武汉市对外商投资企业收费管理办法》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赵宝江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第一条 为改善投资环境,维护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下同)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结全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对外商投资企业收费,是指以外商投资企业为收费对象,由国家机关(包括其他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单位,下同)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实施的行政性收费;由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实施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补偿性事业性收费。
  第三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收费和向外商投资企业收取其他含有收费性质的集资、基金、抵押金、保证金、储蓄金和赞助等(以下统称收费),均按照本办法管理。
  第四条 市和区县物价、财政部门是收费的主管部门,分别按规定职权对收费实施管理监督。
  市和区县审计、公安部门和审外资部门以及新闻单位,应配合物价、财政部门做好收费管理工作。
  第五条 收费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收费项目、范围和标准,并确定收费主管负责人和专(兼)职人员,建立健全收费管理制度。
  国家机关在职责范围内办理公务,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不得另行收费,不得将缴纳不合理费用作为为外商投资企业办理审批事项的前置条件。
  第六条 设置和制定收费项目标准,属全市性的,由市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属郊区县的,由有关郊区县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市物价、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省物价、财政部门批准;设置和制定重要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经市物价、财政部门审核,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本市其他任何单位不得自行设置和制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第七条 国家和省物价、财政部门或会同有关部门下达的涉及收费的文件,由市有关部门提出贯彻意见,经市物价、财政部门审核后,按规定程序公布实施。
  第八条 市有关部门在起草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设置和制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应按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九条 市物价、财政部门应编印收费手册,载明经依法批准设置的收费项目、范围、标准、主体、客体、批准文件等内容。
  第十条 市物价、财政部门在会同市外资部门组织具备条件的收费单位实行联合办公,“一条龙”服务,相对集中办理收费事务。
  第十一条 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委托代理机构或聘请代理人办理缴费事务(代理机构和代理人应经市物价部门认可)。
  第十二条 收费单位必须持批准文件到指定的物价部门申领市物价部门统一印制的《湖北省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以下简称《收费许可证》)和《武汉市行政事业性收费员证》(以下简称《收费员证》)。《收费许可证》和《收费员证》不得转借、转让、伪造、涂改或作他用。
  第十三条 收费单位必须持《收费许可证》到指定的财政部门购领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以下简称收费收据)。无收费收据不得收费。
  第十四条 收费单位必须将收费情况如实填写在市物价部门统一印制的《武汉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簿》(以下简称《收费登记簿》)上。《收费登记簿》由收费单位发给外商投资企业,或由外商投资企业到指定部门购买。
  第十五条 收费单位收取的费用,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是行政性收费的,作为财政收入纳入预算管理;是事业性收费的,按预算外资金管理。
  第十六条 收费单位必须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用款审批办法和按照规定的支出范围使用。
  收费单位应定期间向同级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收支情况。
  第十七条 收费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持《收费许可证》正副本和年度财务收支报表以及有关资料,到原发证部门进行年度审验;未经审验或经审验不合格,不得继续收费。
  第十八条 物价、财政、审计部门应定期对收费单位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收费单位应接受监督检查,如实提供帐表、票据等有关资料。
  第十九条 收费单位应在固定收费场所公布收费项目、收费标准,设置举报设施,接受社会监督;收费时,必须出示《收费许可证》和《收费员证》,使用收费收据,填写《收费登记簿》。
  外商投资企业应按规定缴费;但对不出示《收费许可证》和《收费员证》,不使用收费收据,不填写《收费登记簿》的,有权拒绝缴费。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物价检查机构检举、控告非法收费的行为,有关部门应对这些检举、控告及时依法查外。
  新闻单位应对收费行为实施舆论监督。
  第二十一条 下列行为属于非法收费行为:
  (一)越权审批或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的;
  (二)对同一收费项目重复收费的;
  (三)将履行国家机关职责的无偿服务变为有偿服务的;
  (四)将国家机关职能转移、分解给下属经济实体,搞有偿服务或从中提成的;
  (五)利用职权和行业垄断地位,强行提供服务,强买强卖,强行摊派,搭车收费的;
  (六)利用职权和行业垄断地位,以保证金、抵押金、储蓄金、基金和集资、赞助等名义变相收费的;
  (七)只收费,不提供管理和服务的;
  (八)收费项目已经取消,或收费标准、主体、客体发生变更,仍按原收费项目、标准、客体收费的;
  (九)不按《收费许可证》载明的收费项目、范围和标准收费的;
  (十)转让、转借、涂改《收费许可证》或《收费员证》的;
  (十一)不出示《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不按规定填写《收费登记簿》的;
  (十二)不按规定公开收费项目、范围和标准的;
  (十三)不按规定进行年度审验继续收费的;
  (十四)不使用收费收据的;
  (十五)其他非法收费行为。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十四)项规定的非法收费行为,由财政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其余各项规定的非法收费行为,由物价检查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和有关规定予以下处罚。
  第二十三条 财政、物价部门可以建议有关部门对违反本办法的收费单位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构成犯罪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非法制作、销售《收费许可证》或收费收据,由物价检查机构处以相当非法所得1到3倍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物价、财政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六条 拒绝、阻碍有关部门监督检查或对检举、控告非法收费的单位、个人施行打击报复,由本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监察部门对主管部门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物价、财政部门有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贯彻执行本办法成绩显著,检举、控告违法收费行为有功。由县以上物价、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市物价、财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对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收费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布《厦门市制止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

福建省厦门市人民政府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布《厦门市制止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
厦门市人民政府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厦门市制止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颁布,请遵照执行。

附:厦门市制止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实施细则
第一条 根据《厦门市制止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市场价格水平由厦门市物价局、以及受其委托的县区物价局、各级物价检查所、价格事务所、业务主管部门、行业学会或协会、价格行业协调机构等测定。
第三条 测定市场价格水平(包括进货价、成本、加价率或批发价、零售价),一般应选择同一时间,同一环节,同一档次商品比较齐全,经营额较大,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为测定点,测定点的选择一般不少于3个。
在检查处理过程中,被举报的经营者对其处罚有异议的,可在举报发生地点周围区域,按经营同种商品,同一环节,同一档次的要求,一般选择不少于2个调查点进行测定。
第四条 对公布行业的商品,其市场加价率水平和允许上浮幅度,于每年六月份、十二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组织测定,测算结果有变动的,由市物价局公布调整。
对举报的商品市场价格水平,按案件发生日前后15日内最接近案发日的市场价格水平测定,超出案发日15日后的举报一般不予受理。
第五条 测定方法:
(一)暴利界定水平:市场价格水平×(1+允许上浮幅度);
(二)市场价格水平:平均进货价或成本×(1+加价率);
- P1+P2......Pn
(三)进货价、成本价或加价率水平:P=--------------


其中P为测定的进货价、成本价或加价率市场平均水平,P1,
P2......Pn为几个测定点同一时间、同一环节、同一档次的个
别水平。
第六条 经授权委托所测定的市场价格水平,应报送市物价局按有关程序给予认定。
在检查处理过程中,由承办案件的物价检查机构认定并报市物价局备案。
第七条 市级物价检查机构负责对市级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以及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的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行为的检查与处罚;并指导、协助辖区内各级物价检查机构开展工作。
县,区物价检查机构负责对县,区级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以及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的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行为的检查与处罚。
市职工物价监督站经市级物价检查机构授权后,可进行《暂行规定》第九条所称“价格欺诈”的检查与处罚,但案件情节复杂,非法所得金额大的,应移送市级物价检查机构处理。
第八条 各级物价检查机构应积极主动地接待举报者,并本着先接待,后按分级管辖的程序移送分管机构管理。
第九条 审理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案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二)应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查处与帮助改进工作相结合;
(三)举报人应按有关规定举报,承办案件应有二人以上参与;
(四)承办人应对主要事实,情节和证据进行调查,取得必要的证据。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材料、勘验笔录、鉴定结论、当事人陈述等;
第十条 各物价检查机构,对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是否采用了《暂行规定》第九条所称不正当行为进行价格欺诈的检查,不受经营者的经营行业与经营范围,以及经营者采取不正当价格行为后有无获取利润的限制。
第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同《暂行规定》第九条第二款处理:
(一)经营者以优惠价、折扣价、处理价名义,但实际销售价格等于或高于经营者在使用上述称谓前自定的价格或正常情况下的市场价格水平;
(二)以最低价名义,但实际销售价格高于同一市场,同一时间,同一环节,同一档次的其他经营者经营的同品种价格,又没有提供保证退款措施的;
(三)以“清仓”、“搬迁”、“租赁到期”、“跳楼”、“大出血”等名义,但实际销售价格高于该批商品进货价的。
第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同《暂行规定》第九条第三款处理:
(一)经营者不使用有权部门统一监制的标签(本、簿、牌等)的;不按统一要求填写标价签内容的,或虽有填写但内容不实的;
(二)所明码标示的价格超过市场价格水平及允许上浮幅度的;
(三)实际销售价格高于明码标示价格的;
(四)同类或同种商品采用两套标价一明一暗,暗中调换蒙骗和欺诈消费者的;
(五)虽有标价,但没有向消费者明示或虽有明示,但有意货不对位,价不相符的;
(六)在由分类价格构成消费总金额的行业,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提供构成消费总金额的分类结算单,经营者拒不提供,或虽然提供但结算的消费总金额与实际消费不符的。
第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同《暂行规定》第九条第八款处理:
(一)经营者凭借商品特殊性,以及区域上的或者经营上的独特地位,以排挤他人竞争,采取如倾销、停销等手段压价或提价,达到独占市场的目的;
(二)其价格违反提价申报备案制度,不按规定向价格主管部门申报备案的;
(三)超过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价格标准的。
第十四条 承办案件的物价检查机构,依据市物价局认定的市场价格水平与允许上浮幅度,具体确定被检查对象是否牟取暴利。
牟取暴利案件的受理,目前主要在公布的四个行业部分商品(以下简称“公布商品”)中实施。
对公布商品以外构成牟取暴利行为的,可视情节轻重程度,参照有关规定与程序给予认定,一般情况下其暴利界定水平在市场价格水平上允许上浮0.2倍。
第十五条 在案件处理中非法收入的计算,以案件发生之日前15天,以及投诉之后直至审理结案之日止,所出售的同种商品超过规定的合理幅度的收入均应按非法收入合并计算。
对同时采取多项不正当价格行为构成的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违法案件,处理时可根据数案并处的原则进行处罚,最高可处以10万元罚款。
第十六条 被举报的经营者对被认定采取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行为有异议,而被举报的经营者又提供不出有关有效证明材料或资料,需进行调查测定的,在本市范围内应承担调查人员的市内交通费,需要到市外调查取证的还应承担调查人员的差旅费及其生活补贴,所承担的费用总额最
高为5000元。
第十七条 鉴于餐饮业和娱乐业的经营单位其级别尚未核定,在接受举报以及审理过程中,可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等级标准予以认定,并对照其现行价格水平进行处理。
第十八条 案件的处理,应按审理程序,经集体研究,提出处理意见,按案件处理审批权限报批后,下达案件处理决定通知书;情节简单且非法所得金额小的案件,可由承办人即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备案。
第十九条 案件处理有退款一项的,须取得消费者收到退款的证据后结案。
第二十条 案件审理终止,承办人应写书面报告,经负责人审核批准后结案。
第二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于1995年4月1日起实施。



1995年3月13日

关于颁发南京市防治职业性危害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颁发南京市防治职业性危害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控制和消聊我市工业生产中粉尘、毒气、噪声、射线等各种职业性危害,防止发生职业病和职业中毒,保护广大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四化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由各区、县人民政府,各级经济管理部门、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括中央、省属在宁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企业及校办工厂,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经营和企事业单位)贯彻执行。
第三条 各级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负责监督检查。
第四条 本办法中所指生产作业场所内尘毒等有关数据,以各级卫生防疫站或劳动、卫生部门认可单位的检测报告为准。

第二章 防治
第五条 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要结合工业改组、工艺革新和技术改造,制订长期规划和短期实施计划,对职业性危害严重的企事业单位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各系统报市计、经委的“七五”期间的治理规划,应同时报市劳动、卫生部门和市总工会备案。对那些工艺落后、职业危
害严重、近期内又无力改造的企业,要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地实行关、停、并、转。
第六条 各单位的短期治理计划应包括在每年的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中。中央部属、省属在宁企事业单位的计划在上报主管部门的同时,应抄报市劳动、卫生部门和市总工会备案;市属企事业单位,区、县属及乡镇街道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在核批下达安措计划的同时应抄送同级劳动、卫
生部门和工会组织备案。
第七条 各单位在编制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的同时,必须编制安措计划,所需的设备、材料 ,应列入物质供应计划。每个措施项目,应确定实现的期限和负责人。企业的安技、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负责项目的审核监督并参加验收。
第八条 凡属国家及省市、拨款或限期治理的项目,由企业主管部门组织会审,市或区(县)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参加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第九条 坚持技术进步,对有职业性危害的生产作业场所,要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或其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消除危害。
1、凡是产生粉尘的生产职业场所,要采取湿式、密闭、通风和技术革新、管理、教育、检查及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对生产作业场所内产生的高频、微波、激光、噪声、振动、放射性物质等有害因素,也应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以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2、凡生产或使用有毒物质的单位,要尽量以无毒、低毒物料代替有毒和高毒的物料或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流程,使生产作业场所的有害粉尘和有毒气体的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3、凡承担制造机电设备和技术装备的单位,出厂厂品应配备安全防护设施,并需符合国家标准,否则一律不许出厂、不得销售。
4、凡生产矽尘、石棉尘、水泥尘和铅、汞、铬、氟及其化合物,苯、甲苯、苯酚及其硝基、氨基化合物的生产作业场所,须经有关监督部门审查验收,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发给合格证书;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给予经济制裁;危害严重的,由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
第十条 严禁转嫁职业危害。
1、不得将无防护措施或有职业危害产品的生产、加工、外包扩散给集体所有制企业或乡镇企业;已转嫁的,转嫁单位应负责采取防治措施,并经区(县)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验收合格方可投产使用。
2、不准将未经处理过的盛放有毒物质的包装容器扩散给任何单位和个人。
第十一条 各单位不准安排未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从事有毒有害作业。
第十二条 引进项目中,对外商指定要使用的国外涂料、焊条或其他物料,需经商检、劳动、卫生等有关部门化验认可后,方可采用。

第三章 经费
第十三条 各级计、经委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每年应从企业上缴的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不少于百分之十的经费,用于改善职业危害严重的企业的劳动条件;厂矿企业,每年要在自留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不少于百分之十(化工、矿山和金属冶炼企业应大于百分之二十)的资
金用于安全技术措施项目;事业单位应从事业经费包干结余和预算外收入中解决,不足部分在当年事业费中调剂解决;集体所有制企业经费应从更新改造资金或税后利润等自有资金中解决;乡镇街道企业从税后利润等自有资金中解决。此项费用,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四章 项目审查
第十四条 凡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的项目,其防治职业性危害和保证安全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使用(简称“三同时”)。项目可行性研究讨论时,要有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参加。
第十五条 各级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主管部门,在编制计划和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措施项目的计划任务书时,要提出防治职业性危害和安全设施的要求;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建设的项目,也必须有防治职业性危害和保证安全的设施。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总投资在一百万元以上的,由市劳动、卫生部门和总工会参加审查验收;投资总额在五十至一百万元的,由主管部门的安技机构和区(县)劳动、卫生部门及工会组织参加会审,报市有关部门备案区、(县)亦可报请市有关部门协助审查);投资总额在五十万元以
下的,由企业的安技、卫生和工会等部门参加审查和验收,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新的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单位需在会审前半个月内向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报送《南京市生产建设项目防治职业性危害技术设施送审表》(由市劳动局统一印制)。并附送审资料。送审资料应包括总平面图、工艺流程图和含有《安全和工业卫生》专篇的设计说明。会审
由主管部门组织,会审意见由建设单位整理,报送会审单位盖章并抄送设计单位。企事业单位自行审查的项目,同样需要填写“送审表”;市、区、县属企业的会审意见由主管部门汇总后,报同级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备案;中央部属、省属在宁企业由企业整理后,报市劳动、卫生部
门和工会组织备案。
第十八条 凡建设项目在组织验收时,要有工业卫生检测数据,并有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参加。对安全卫生设施不符合要求的,应限期整改。整改项目经测定达到要求,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验收签字后,方可正式投产。
第十九条 科研单位从事有职业性危害的研究项目时,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科研成果交付生产时,要同时交付防治职业性危害的措施。否则,造成不良后果后,科研单位须承担责任并赔偿损失。

第五章 管理
第二十条 矿山、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企事业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都应添置必要的监测设备,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从事职业性危害的防治和管理。
第二十一条 各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工业卫生的技术档案。大中型企业自行定期进行工业卫生检测,并接受卫生防疫站的技术指导和抽检。没有条件的单位,可委托市、区、县的卫生防疫站测定。测定的数据,要上岗挂牌,接受群众监督,测定结果,每季度报市卫生防疫站,由市卫生
防疫站汇总后,分报市劳动、卫生部门和市总工会。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应组织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定期到市卫生局指定的医疗单位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和健全健康档案。对确诊患有职业病的职工,应及时调离原岗位,并给予医治、疗养。对新招收的或调换进行有职业性危害工种的工人,必须事先进行体格检查,凡患有禁忌症者
,不得从事有毒有害作业。
医疗单位需将体检结果上报市卫生局,由市卫生局汇总后,分送同级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

第六章 奖惩
第二十三条 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把防治职业性危害的工作列为经济考核内容之一,对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单位或个人可给予市一级的奖励。
1、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或新设备,推广或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对防治职业性危害做出贡献并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2、在防治某种职业性危害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生产作业场所全部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并取得合格证的单位。
3、发现事故预兆,及时采取果断措施,避免了尘毒大量外溢、严重危害和污染作业场所或急性中毒发生的。
4、奖励分为表扬、记功、晋级、授予荣誉称号或发给一次性奖金。市里的奖励经费从罚款中列支;主管部门对企业的奖励费用可从企业罚款的返回款中开支;单位自行奖励的从奖励基金中列支。凡达到市以上水平的劳动保护技术项目,可申请科技成果奖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也可
以申请专利。
第二十四条 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生产用于劳动保护方面的产品,并经市一级签定认为在防治职业性危害方面有较好成效的,可视同新产品申请享受减免税。
第二十五条 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单位及责任者,给予必要的经济制裁。
1、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初步设计,未经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会审而擅自施工投产的,按建设项目总投资的百分之一至五罚款。
2、车间或生产作业场所内发生事故性排放,致使职工发生急性中毒事故的,按《南京市职工因工伤亡事故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处理,隐瞒事故者,加重处罚。
3、矽尘、石棉尘、水泥尘和铅、汞、铬、氟及其化合物,苯、甲苯、苯酚及其硝基、氨基化合物的生产作业场所,其有毒有害粉尘和气体的浓度达不到国家工业卫生标准的;生产作业场所内的其他有毒有害因素长期达不到国家工业卫生标准的。
4、职业病患者和职业中毒逐年上升的。
5、未经有关部门验收同意,在无防护措施的条件下,擅自将有毒有害产品的生产、加工、外包扩散给其他企业或乡镇街道企业的。
6、上级拨专款列入治理职业性危害的项目,长期拖延工期或竣工验收后,长期不加使用;经鉴定行之有效的防治职业性危害的技术设施不加采用或弃之不用的。
7、“三同时”项目经审查验收通过投产后,由于管理不善超标的。
8、限期治理的项目,逾期不改的。
第二十六条 对企事业单位实行罚款的金额除第二十五条中的第一款外,其他为二千至五万元,在更新改造资金中列支;对责任者罚款的金额为十至五十元,不准报销。超过国家工业卫生标准的生产单位按年度罚款;产生矽肺(或尘肺)病人和其他职业病患者的生产单位按人次罚款。


第二十七条 市属以上企事业单位的罚款由市劳动局留存;区、县属单位的罚款由区、县劳动局留存。罚款的百分之八十返回主管部门,用于治理所属单位的职业性危害和加强监测手段;劳动部门保留百分之二十,用于奖励研究、推广劳动保护先进技术的单位和个人及加强监测手段。

返回单位,事前需提出报告和拿出设计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同级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审查同意后,拨回主管部门或单位。中央部属、省属在宁企事业单位亦同。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管理办法自一九八六年一月一日起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管理办法由南京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管理办法如和上级新规定不一致时,以上级新规定为准。



1985年10月8日